《廉政瞭望》专访朱铁雄,揭秘OST传媒如何助力文化传承

发布时间:2023-03-06 13:38:32 2023-03-06 13:38:32 阅读量:3881 作者:官察室

编者荐语:

四川省级期刊《廉政瞭望》专访OST传媒旗下达人@朱铁雄 团队,揭秘年轻人怎样玩转中国传统文化。作为国内大型MCN机构,OST传媒一直创新方式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,打造国风账号矩阵,该文也揭示了OST传媒如何在年轻人语境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。


以下文章来源于官察室 ,作者李浩瑄

1月30日,大年初九,这已经是朱铁雄和他的伙伴们新年开工的第二天,这一次,他们要拍摄一条汽车变战马和朱铁雄变将军的短视频。由于前一天的拍摄进展并不顺利,晚上七点半,众人到达位于成都双流黄龙溪古镇的片场时,气氛十分严肃。

《廉政瞭望》专访朱铁雄,揭秘OST传媒如何助力文化传承第1张

朱铁雄变装后剧照。(图由受访者提供)

制片钟宇超是每次正式开拍前最忙碌的人。这天,他准备的道具再次出了问题——旗杆头太尖,当旗帜被挥舞起来时,杆头会把布戳破。朱铁雄沉默不语,由于现场没有打磨工具,他只好用小刀一点一点地将杆头削平整。

在短视频平台,“朱铁雄”这个名字代表的是国风变装的流量之王,他的视频特效看起来丝滑流畅,“产量极低,质量极高”是他每条视频下都会出现的评论。全平台2000多万粉丝、单条短视频点击量破亿,朱铁雄还荣获了“最新锐网络达人”“中国青年好网民”等称号,这些成绩的背后,来自于他和伙伴们无数个通宵达旦的拍摄与制作。

在拍摄现场,除了朱铁雄本人,制片、编剧、摄像、录音、化妆师等加起来一共有11人,当“action”的声音响起,这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3岁,最小的出生于2002年的年轻人们,工作起来却相当成熟,甚至有些较真。

“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传统故事”是他们践行的“使命”,“把剧情做到最真挚,把特效做到最真实”是他们努力的方向。


不破不立


“鲜衣怒马少年时,不负韶华行且知。”朱铁雄兔年开工后拍摄的第一条视频在2月14日发布了,这是这条短视频的文案。

当视频中“朱铁雄”不愿独当一面“做将军”之时,师父焦急地让他拿好代表着传承的旗帜,因为一代人终将老去,而传统技艺需要有人传承。“朱铁雄”看着师父佝偻着身子,提着皮影箱渐行渐远,他终于战胜怯懦挥舞起了代表着皮影精神的旗帜,他怕师父“输给时间”。令人热血沸腾的音乐响起,原本载着“朱铁雄”和师父的汽车变身成一匹战马,“朱铁雄”也化身一名手持帅旗的将军,纵马驰骋。

这样一条两分多钟的片子,朱铁雄团队拍摄了4个通宵。拍摄结束,并不意味着朱铁雄就可以休息,他还要夜以继日地亲自制作变身特效——这是他的短视频账号最与众不同的核心内容。然而做特效这项技能,完全是朱铁雄大学毕业后自学的。

大学学环境艺术设计的朱铁雄,毕业后并没有从事这方面的工作。在校期间,他无意间接触到了摄影和剪辑,并从中找到了通过视频表达艺术和生活的乐趣。毕业后,单纯地记录已不能满足朱铁雄,他尝试起制作视频特效。

2019年,他和朋友自导自演,拍下一些创意视频,以“钢铁熊”的名义,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。行走在路上撞进树干、身着魔法袍骑上会跑的椅子、蒙着眼悬浮在空中……这些视频让“钢铁熊”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累积了340万粉丝。

对朱铁雄来说,2021年的弃号重做,让他获得了一次实现自我表达的机会。“钢铁熊”是一个纯创意类,分享特效技巧的账号,时间长了,朱铁雄试问自己:“是不是应该利用变装和特效,去外化一些我的态度和中国人的精神?”

于是,以他本名命名的账号“朱铁雄”顺势而生。“当初关于新账号的名字我们也商量了很久。”制片钟宇超告诉廉政瞭望·官察室记者,新账号想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,通过年轻人喜欢的变装加特效的形式呈现,这样不仅能弘扬、传承中华文化,还能唤醒年轻人的文化保护意识,“波特熊、小熊熊、铁雄朱……我们想过很多昵称,后面大家一致认为‘朱铁雄’才是最适合的:朱是红,铁是坚毅,雄是英雄梦。”

朱铁雄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座海岛——湄洲岛,他的父母都是渔民。在他的记忆中,小时候,逢年过节,村子里都会搭起戏台,演莆仙戏,朱铁雄时常跟着奶奶“混迹”于台下。他还喜欢《太极张三丰》,他想去学武术,只不过没有得到父亲的同意。上高中后,他得以加入学校武术队,跟随少林寺的师父学棍术和长拳。

年少时在朱铁雄心中埋下的关于传统技艺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,终于,在他27岁这一年,随着“朱铁雄”这个新账号的诞生彻底绽放,他化身为关羽、赵云、孙悟空……玩起了舞狮、变脸、皮影戏……成为“国风变装第一人”。


不断打磨


“朱铁雄”这个账号更新的频率相当低,从2021年8月24日发布第一条视频至2022年2月中旬,朱铁雄仅发布了26个作品,网友戏称“这是全网不敢催更的博主”。“不是不敢催更吧,是大家能够看到,视频呈现出这样的质感,需要付出大量心力。”朱铁雄笑道,他每拍一条视频,就能学会一项新技能。

朱铁雄拍过印象最深刻的一条视频是关于打铁花的,视频的主题是“面子和里子”。什么代表里子?什么代表面子?朱铁雄和编导宋启晨讨论了很久。“当时脑子里灵光乍现,跳跃的醒狮和绽放的铁花如果能出现在同一画面,一定很震撼,这样的美是‘面子’,而敲醒狮鼓的人和打铁花的师傅则是‘里子’。”为了拍好这条视频,他专门去学了醒狮鼓和打铁花两项传统技艺,功夫不负有心人,视频收获的点击量没有让他失望。

《廉政瞭望》专访朱铁雄,揭秘OST传媒如何助力文化传承第2张

每拍摄完一条,朱铁雄团队的伙伴们便会聚在监视器前“找茬”。(刘怀乐/摄)

2022年11月26日,这条视频发布后,点击量破亿,甚至在短视频平台上掀起一阵新的“打铁花风潮”。“很多人在别的打铁花视频下艾特我,说是看了我的视频才知道打铁花这项传统技艺。”这是令朱铁雄没有想到的,“在我的认知里,打铁花曾在网上有过热度,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从未听过这项传统技艺。当我知道他们是通过我的视频了解到打铁花时,会感到非常满足。”

摄影师段雄出生于1997年,虽然年轻,但他已经跟过好几个头部网红的拍摄,跟朱铁雄拍摄起来最不一样。“在这里,团队愿意给我足够的时间磨镜头,在大家心里,我们不是完成一次拍摄任务,而是在打磨作品。”为了拍摄那条洛神水下变装的视频,段雄还报废了一个镜头,“比起单纯地为了数据而机械化地拍摄,做‘朱铁雄’这个账号会让我感到更自在,每个镜头输出的都是我的审美观。”

朱铁雄每一条爆款视频的背后,不乏整个团队和细节较劲的故事,“既然是要传播传统文化,那就一定不能出错”。对戏曲情有独钟的朱铁雄扮过不止一次武生,他很谨慎,“不能让别人诟病”,然而第一次扮上时却差点出了错。

靠旗分为男靠、女靠,不同颜色的靠对应着不同的角色,在确认每个角色后,朱铁雄和伙伴们都会查阅大量资料,这个“雷”避开了,但是到了实际拍摄的时候,帅盔的“尾帘”看上去像一条裙子,对于没有经过长期训练的非专业人士来说,做起动作较为困难,几次拍摄被卡,钟宇超想把它拿掉。“说来这只是一个很小的点,但当时还是纠结了挺久,我们再次咨询了国家京剧院的老师,最终为了呈现一个最标准的制式而选择克服拍摄困难将其保留。” 


点燃情感


熟悉朱铁雄的网友都知道,他的变装短视频,全部由两部分组成,前面会有一个铺垫变装情绪的小故事,这个故事大多都围绕传统文化传承展开,人物则是“朱铁雄”和“爷爷”或“师父”。

而视频中“爷爷”或“师父”的扮演者董武今年已70岁,在片场,年纪大记不住词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。“老人家在片场很努力,只要没到他上戏,就一直在背词,还会在台词上做满笔记。”宋启晨告诉记者,老人家原本生活在北京,是在2022年3月,跟随朱铁雄来到了成都定居,还带上了自己的老伴。

当时,朱铁雄和钟宇超为了勘景来到成都,戏剧化地留了下来,甚至没有回北京收拾行李,只是让朋友帮忙打包寄了过来。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在拍摄地点协调上从未如此顺畅过。“或许以前在北京拍摄不能叫协调场地,因为只存在‘能拍’和‘不能拍’这两种情况。”钟宇超笑道,“在成都,只要我们看上的场地几乎都拍得了,成都相当支持传统文化和自媒体行业发展。”

为了表示感谢,朱铁雄会在每条视频评论里感谢景区提供拍摄支持。“算是一种互惠互利,景区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便利,我们的流量为景区带去人气。”朱铁雄说。 

“朱铁雄”这个账号已运作一年半,朱铁雄和伙伴们也考虑过做一些创新,他们希望从形式和选题上都能有突破。“但是的确不敢一下子改变太多,我们在尝试每次改一点点,看网友能否接受,今年过年期间发布的那条川剧变脸造型的视频,整体基调就更诙谐幽默一些。”宋启晨坦言,观众能不能接受的关键是要让变装合理,不只是逻辑上合理。“我们其实是在利用传统的东西,去表达一些当代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,羞于表达的‘中国式情感’。”

“等你上面没大人了,就真成大人了。”

“旧的不去,新的也能来。”

……

朱铁雄的每一条视频里都会有这样一句点睛之语,直击网友内心深处,让大家在那一瞬间产生强烈共鸣。不过也会收到嘲讽,“有人会评论说‘尴尬’,这没什么,可能人家的确不能接受煽情和热血向的内容。”朱铁雄看得很开,在他看来,网友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度已超出他的想象,他收到的留言绝大多数都很友好。

朱铁雄的视频评论数最多的时候能破10万,他的私信更是成了许多网友的“树洞”。“实在是太多了,我没法做到每一条私信都看,但是会随机点开一些,有人甚至会给我写几百字的‘小作文’,一些人看了我的视频后想念离世的爷爷,一些人会很郑重地感谢我让他有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。”朱铁雄说,他从不觉得自己是在创造,而是在唤醒中国人埋藏在内心的某些情感。“我做的仅是把这种情感唤醒,然后点燃。” 

在国风变装领域,朱铁雄的爆红或许是个例,但放眼整个国风主题的视频,综艺、晚会、舞蹈……越来越多的爆款诞生于此,且受众大多为年轻人。“有人说,传统文化老了、土了、过气了,其实并不是,只是形式上不被接受而已。了解年轻人,再跟紧市场,去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,年轻人接受度是非常高的,几年来种种爆款的电视节目也说明了这个现状。”宋启晨说。

“过去,我作为75后会以为90后只会做很浮躁的东西,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后,我发现,这群年轻人十分愿意花时间、花精力去扎根内容、打磨作品。”西南地区某头部MCN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目前,行业也更愿意去挖掘这种内容为王的创作者,结合时下主流介质传播,让传统的东西再次绽放生命力。






视觉 I 谭黎明

编辑 I 邓苗苗

审核 I 刘兰




相关推荐